美元的手历的我在千万a亲那场内幕价值滑市场闪崩
说实话,在加密货币这个圈子里混久了,什么样的奇葩事都见过。但2021年10月那天发生的事,直到现在想起来还让我后背发凉。当时我刚加入Alameda Research没多久,正处在熟悉公司交易系统的阶段。 Alameda的交易系统其实挺有意思的,就像一个精密的瑞士手表。主要的交易都是由半自动化系统完成的,这套系统聪明得惊人。交易员们的工作更像是给AI当教练,他们调整参数、设置策略,然后让系统自己去市场上冲锋陷阵。 但就像任何好用的工具一样,有时候你还是得靠自己的双手。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,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套利机会时,就需要人工介入。这时候交易员就得亲自下场操作了。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办公室的气氛。一个交易员在处理一笔比特币卖出订单时,手指就像不听使唤似的——小数点往后多移了两位。想象一下,本来想以65,000美元的价格卖出比特币,结果变成了6,500美元!这种错误在业内有个诙谐的名字:"fat finger"(胖手指)。 后果来得比闪电还快。比特币价格在一些交易所瞬间从65,000美元的高位跌到了8,000美元,整个市场都炸开了锅。推特上各种猜测满天飞,交易员们都在疯狂地互相打听:"到底发生了什么?" Binance US事后发了个声明,把责任推给了"一个算法存在缺陷的机构交易员"。这说法让我暗自摇头——典型的公关话术。 这次失误让公司损失了几千万美元,但在Alameda的文化里,这似乎只是"成长的代价"。SBF(Sam Bankman-Fried)的处事哲学很明确:快速行动、打破常规。在他看来,我们通过快速行动获得的收益,远远超过了偶尔的失误成本。 说实话,这种思维方式既令人着迷又令人担忧。传统交易公司可能在开业前就会做足风控措施,但我们却总是在问题出现后才慌忙补漏。那次事件后,公司终于给手动交易加上了价格验证机制,但这个教训的代价实在太昂贵了。 如今想来,那次"胖手指"事件就像是一个隐喻,预示了后来FTX帝国的崩塌。当一家公司把速度看得比安全更重要时,迟早会付出更大的代价。两种截然不同的交易模式
那个价值连城的失误
事后处理与文化反思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Token2049见闻录:当支付巨头遇上RWA狂热,新加坡上演加密行业百态图
- 当你的比特币离家出走:一份真正实用的找币指南
- 市场博弈的艺术:10月30日交易策略深度解读
- 比特币突然暴涨15%的背后:看懂这6个关键因素
- 晚间精选:5个关于加密世界的深刻洞察
- 从负债累累到身家过亿:一个普通人的加密货币逆袭之路
- 市场风云变幻:35000关口拉锯战暗藏玄机
- 加密货币江湖风云再起:这5个表情包币种的惊人逆袭
- 为什么Visa把USDC支付押注在Solana上?一位支付专家的深度解读
- ChatGPT变身全能助手:从修车师傅到披萨鉴定师,AI的边界在哪里?
- 区块链项目如何从0到1?这套包装秘籍让你少走弯路
- 美国监管机构真的搞砸了Web3监管吗?来自a16z的深度观察
- 退休金投资新选择:机遇与陷阱并存,我的三点真心建议
- MOBOX联手P12:当区块链游戏遇见全民创造时代
- 数字货币市场前瞻:比特币牛市或将持续16个月?
- Solana的十年展望:一场335美元还是3211美元的豪赌?
- 以太坊市场暗流涌动:为何机构投资者在暴跌中依然坚定持有?
- 以太坊多单两战告捷,68个点的完美收割!
- 柴犬币(SHIB)的涅槃重生:燃烧率暴涨400%背后的故事
- 国内游戏厂商绕道Steam:一场灰色地带的冒险
- 搜索
-